长期征集
日子很难,生活不容易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,有苦说不出的感觉,受苦的人最懂。
和吃苦相比,有苦难言,无人问津,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。
重生之后,叶檀老师变了很多,变得能吃苦,吃自己的苦,吃别人的苦。
她说,有苦我们一起分担。
每周六,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,并在公众号上发出,有苦难言的朋友,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,把你的故事,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@163.com,叶檀老师看到,一定会回复。
记住,这世界还有人,关心你,在乎你,理解你。
文/顾左右 云半间
在整体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,人口争夺战就是环境争夺战,产业争夺战。
有一个区域耀眼夺目,那就是川渝城市群。
(图源:AI生成)
人口挺进沿海、挺进川渝
最新的人口流动数据来自于2024年各地公布的地方统计报告。
4月7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综合了除河北、黑龙江、宁夏以外的其余28个省份的常住人口数据,其中8省份上涨,2省份维持不变,有18个省份人口下降。
从上面这张图看,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新疆、西藏、海南的常住人口增速格外亮眼。
但要仔细分析,含金量有所不同。广东常住人口增长全国第一,但人口流入低于浙江,排名第二,关键是广东人比全国其他地方都敢生。这说明,不光农业社会带来高生育,传统的家族文化,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,同样会带来高生育。
从对人口的吸引力来说,全国没有一个省份比得上浙江。大家喜欢的不仅是山山水水,更喜欢网络中风传的政府亲民亲企,创新经济的发展,把杭州当作标志,所以,杭州出点事,大家会觉得过于惊悚。
如果浙江经济下行、营商环境下降,影响将是全国、甚至全球的。
西藏、新疆人口的增长,主要原因也是生育率远高于死亡率。
有几个地方不容易,安徽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,靠人口流入保持增长。
四川和重庆作为人口流出、以往农民工输出的大省,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因为自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,却保持着对外地人口极强的吸引力。
川渝两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,2024年净流入近30万人,净流入规模与东部沿海省份相当。
如果说,自然增长反应了老龄化率、当地的生育文化等因素,人口流动则反应了当地的吸引力和向心力,反应了当地的粘着度。我们上周三写了亮眼的湖北经济,人口流动反应出同样的吸纳趋势。
我们把北京、上海等主动调控人口的一线城市排除在外,可以明显看出,人口流向有两个大方向,一是沿海,二是西南。
如果单看城市,成都吸附力非常强。
根据AI搜索的新浪财经等数据,2024年,成都常住人口净增加7.1万人,成为2000万以上城市中唯一实现人口净增长的城市。
成都自然人口净减少6到7万人,实际人口净流入达13到14万人。在全国主要城市中,人口增量仅次于合肥(21.9万人)和杭州(14.6万人),人口规模直追北京的2183.2万人,差距缩小到35.8万人,4年缩小近60万人。
我们的同事中,也有人专门搬到成都,去闻那里24小时不眠的人间烟火气。
(图源:AI生成)
吸纳人口,还得靠经济
成都人口增长有四川人口汇聚到省会的原因,更是因为西南地区经济增长、基础工程增加、城镇化率上升。
一个地方的发展,主要靠经济。
从2020到2024年,成渝生产总值由6.3万亿元增长至8.6万亿。根据3月26日重庆统计局发布的公报,2024年全年川渝两省市地区生产总值9.69万亿元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亿元,比上年增长5.8%。
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,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,在区域战略系统化作战,经过了20多年的培育,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集群。
两座城市共建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,汽车产量、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/10以上。全球2/3的iPad、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、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。
川渝地区建立现代制造业集群,有一个天然优势,作为能源、矿产和资源大省,绿能源源不断。
(图源:AI生成)
川渝锂矿储量占全国50%、绿电占比80%,电池成本低于东部10%。
8月3日四川日报报道,今年上半年,四川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同比提升约1个百分点,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,约占全国23%。
工商业电价上半年同比下降0.5分/千瓦时,到了6月,来到水电丰水期,电价同比下降4.5分/千瓦时。
不仅绿能占优,传统能源储备也在加速。四川已争取一批煤炭储备基地纳入国家布局,已建成高兴等储煤基地,形成煤炭储备能力290万吨,中煤广元等煤炭储备基地加快建设,建成后全省储备能力将达800万吨以上。
由于能源占优,电力价格逐步市场化,预计未来川渝等地电价将进一步下降。
8月1日,四川在线报道,今年上半年,四川优化促进绿电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,稳步提升绿电交易规模,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;从消费端看,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75%,“电动四川”行动累计实施电能替代超1000亿千瓦时。
围绕着低价新能源的高端制造业和智能产业,在川渝等地兴起。当初加密货币挖矿业兴起时,四川已经饮到头啖汤,现在更是不甘落后。
以前,东部沿海地区围绕着出口、海运、物流,建起了完善的服务链条,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;现在,随着贸易链条的重构,海运与陆路运输并重,川渝离海远的劣势已经消失,反而成为中国向中亚、非洲等地运输的优势。
(图源:AI生成)
重庆作为物流中心,截止2024年底,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(地区)的548个港口,中欧班列(成渝)累计开行1.6万列,占全国25.2%。
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中欧汽车城,2024年实现宝马、奔驰、保时捷等热门车型进出口4.4万辆。
依托玉湖冷链交易中心,挪威三文鱼、俄罗斯帝王蟹等全球生鲜高效直达,东南亚榴莲、山竹等水果通过中老班列快速入川。
茶百道、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海外门店数量突破5000家,宜宾鳗鱼、夹江茶叶、安岳柠檬等四川特产搭乘中欧班列销往海外。
我们来分析一家大家不太受人关注的机构,观察成都、成渝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动态。
7月22日,2025年《财富》中国500强排行榜出炉,新希望、蜀道集团、通威集团、其亚集团、东方电气、成都银行、成都农商银行7家成都企业入选。
其中,成都农商行为首次入选,排名第383位。
(来源:《财富》中国500强排行榜)
一家农商行,凭什么?
根据财报,截止2024年末,成都农商银行在岗员工总人数为9000余人,成都地区营业网点有500余个,其中80%的营业网点扎根在县域乡镇。
成都农商银行围绕成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需求,服务的专精特新、规上工业、高新技术等各类重点企业超1万户,提供贷款超300亿元,为2700余户产业链链上企业提供贷款超600亿。
2024年,成都农商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3.50亿元、净利润64.71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5.86%、11.46%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总资产达到9142.63亿元,同比增加近810亿元,增速达9.72%。
7月31日,成都农商银行披露2025上半年经营情况,资产规模逼近万亿大关,合并净利润42.29亿元,同比增长7.4%。
净利润增速高远于营收增速,在竞争残酷的环境下,这样的机构并不多。
银行日子好过,说明银行背后的企业,日子还可以。
根据中国金融新闻网5月7日的报道,作为资产规模排名全国第五的农商银行,成都农商银行实现了净利润排名第三,并凭借11.46%的净利润增速从全国总资产排名前十的农商银行中脱颖而出,速排名第一,明显高于多数国有大行,和部分股份制银行。
成都农商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上升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0.18个百分点,降至1.02%,资产质量跃升至近九年来最佳水平,并在全国前十大农商银行中位居第三。同时,拨备覆盖率同比增长逾81个百分点,达到435.55%的新高,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筑强。
(图源:AI生成)
在经济艰难期,这样的数据足够亮眼,考虑到成都的整体发展,成都银行的数据不错,也在意料之内。
2024年度《国际金融中心指数100强》报告显示,成都、重庆分别排名全球第56位、第94位,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,双城核心承载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。
成渝双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由2020年的23.2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4.6万亿元,提高49.2%,年均增长10.5%。
这两年,成都乘上了产业转移和转型的东风,基建日夜不停,中欧班列运转不息,西部隆起一条比沿海地区更富有纵深的开放走廊。
经济发展,市场思维必不可少
一个基本的逻辑是,人口能够在川渝停下来,是因为当地经济能够吸纳人口。
从统计公报来看,成渝的三次产业结构,已经从2020年的9.0∶36.7∶54.3调整为2024年的7.1∶35.8∶57.1。
第一二产业占比降低,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,这个过程如海绵一般,不断吸纳就业人口。
尤其是成都、重庆、自贡等9个城市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%,其余的德阳、宜宾、泸州、遂宁等城市工业占比较高,与成都重庆形成互补。
一批企业会选择把总部和大基地放在成都、重庆,然后配套产业链都放在周边城市的模式,形成产业集群。
发展高端制造业,是为了确保当地经济不空心化;发展民营企业和服务业,是为了确保当地的就业维持高水准,让经济充满活力。
以川渝地区的智能制造为例,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宜宾入选赛迪顾问《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》榜单,分别位列全国第8、第56、第57、第94位。
截止2023年年底,重庆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风电、轨道交通、工业机器人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,有规上企业1100多家,从业人员18万人。
如果以1:3的比例,相关的服务人员就高达50多万人。
有了经济和人口,城镇化率扩容,这就有了服务业,消费才能有起色。
成渝双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20年的30586.3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1411.1亿,增长幅度达到35.4%。
其中春熙路商圈、交子金融商圈等14个商圈上榜赢商大数据2024年度《中国商圈商业力指数榜单》,重庆成为全国率先培育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。
(图源:AI生成)
川渝继续发展,要避免其他都市圈的问题,只有头部,没有躯干。
个别城市过于强大的虹吸效应,榨干了周边城市的资源,政府过度关注头部大型企业,对于构成经济基础的中小企业漠不关心。
一座森林,既要有大树,也要有灌木、地衣,只有几棵大树,把森林等同于大树,风险极大,挡不住一场天灾,或者一次人祸。没有小树,未来也就不可能有大树。
3月27日,第一财经报道,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公共服务,成都在四川省内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,川内人口持续流入成都就业或者居住。2010年,成都人口占四川省总量18.80%,2024年比重提升到25.67%。每4个四川常住人口就有一个在成都。
我们期望一个城市群,而不是希望一个样板城市,我们期望都市圈内多数人安居乐业,而不是看到几个创新企业成为独角兽。
一个好的经济,既能有专精特新的企业奔赴星辰大海,也容纳市井烟火的消费活力,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处,川渝展现了一份新答卷。而成都,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团宠。
(图源:AI生成)
(免责声明: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。)
叶檀财经矩阵号
声明:近期,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,或xx叶檀、叶檀xx等名义,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,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。
在此,我们声明,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、课程,均与叶檀财经无关,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,认可。
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、叶檀暖人生、叶檀聊人生、半间白云、叶檀说、檀谈人生,抖音号叶檀财经、檀姐姐暖人生,小红书号叶檀财经,快手号叶檀财经,头条号叶檀财经,百家号叶檀,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。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,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放松心情,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,让我们一起成长,一起快乐。
作者:顾左右 云半间编辑:旦旦
图片:来源于AI生成
叶檀财经作品 | 尽情分享朋友圈
咨询合作,请联系微信
13818756019(商务微信)
喜欢请您点个赞
嘉旺网-嘉旺网官网-线上股票炒股配资-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